中国土壤学会微信公众号

学术交流
联系我们
办公室电话:025-86881532,86881992
传真:025-86881000
邮箱:sssc@issas.ac.cn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创优路298号
分支机构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分支机构
土壤与人类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隆重召开
来源: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健康工作组、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和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  作者:  点击次数:650  更新时间:2025-04-10  【打印此页】  【关闭


2025年3月31日~4月3日,由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健康工作组、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和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主办的土壤与人类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隆重召开。共有来自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得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和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开幕式现场

大会开幕式于4月1日上午举行,由会议召集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施卫明研究员主持,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朱永官院士致开幕辞,安利(中国)科创中心总经理韩强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牟锦毅党委书记院长致欢迎辞。中国土壤学会专职副秘书长严卫东与安利(中国)科创中心总经理韩强代表双方签署了《土壤科普基金》捐赠协议,中国土壤学会原秘书长张甘霖、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陈能场与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总监李廷钊、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董刚强等参加了签约仪式。

大会主持人及致辞人

土壤科普基金捐赠签约仪式

以“土壤与人类健康”为主题的主旨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施卫明研究员和中国农业大学申建波教授主持。朱永官院士,山西农业大学徐明岗院士代表白珊珊博士,东京大学Toru Fujiwara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甘霖研究员应邀作了报告。

4月1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申建波教授、浙江大学梁永超教授、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Caixian Tang教授、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和荷兰生态研究所Eiko Eurya Kuramae教授、南京大学袁增伟教授、日本冈山大学Morihiro Maeda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张瑞福和黄新元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程谊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艾超研究员、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董刚强博士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刘定辉研究员做了特邀报告。

4月2日,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做了大会主旨报告,随后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等9名专家做了精彩报告。

大会主旨报告

大会闭幕式上,会议召集人施卫明研究员总结了会议组织情况,会议成果与进展以及展望。

会议成果和进展:

1. 进一步强调了土壤健康重要性这一共识。会上阐述了土壤健康概念及其重要性,土壤健康是植物健康、动物健康、生态环境健康,是人类健康的源头和保障。对“One Earth”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土壤生物多样性在支持土壤生态系统健康和功能的一系列途径中至关重要;应在整个地球系统内考虑土壤生态系统服务,以维护人类/地球健康。充分发挥我国长期定位试验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土壤健康的指标体系。在土壤健康的微观和宏观机制取得新认识。

2. 与会专家从根际生命共同体、土壤界面化学、土壤微塑料、土壤病原体、土壤微生物-植物互作驱动的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土壤-植物互作和响应的分子机制与土壤健康过程开展了研讨。

3. 土壤健康宏观过程取得新认识。研讨了土壤健康的信息流、物质流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的新进展。分享了影响土壤健康的“基因”最新研究成果。

4. 研讨了土壤作物系统的健康与湖泊、农牧系统的关联及研究进展。土壤健康不仅仅影响土壤-作物系统本身,还影响到湖泊水体、气候变化和农牧系统的生产和生态环境健康。农牧系统、CO2升高和湖泊也反馈影响到土壤健康。

5. 阐述了土壤健康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如:重水标记、拉曼光谱和光谱指纹等研究方法在土壤健康研究上的应用。微生物组投喂技术可望成为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健康和功能的重要技术手段。

6. 强调了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土壤健康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应用,如:科技小院、相关科普工作等。

7. 成立了土壤科普基金,填补了长期以来在土壤科普基金方面的空缺,将强力推动土壤科普,尤其是土壤健康科普工作。

会议展望:

在土壤健康研究工作方面,今后还需加强土壤微生物-植物互作上的研究;需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的土壤健康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