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学会微信公众号

学术交流
联系我们
办公室电话:025-86881532,86881992
传真:025-86881000
邮箱:sssc@issas.ac.cn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创优路298号
国内会议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国内会议
中国土壤学会举办“环境微塑料与健康风险”专家线上科普讲座
来源:  作者:  点击次数:5004  更新时间:2022-09-14  【打印此页】  【关闭

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

中国土壤学会举办“环境微塑料与健康风险”专家线上科普讲座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1016日将召开党的二十大。中国科协等18个部门发布举办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2022年全国科普日主题为: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为了响应号召,我会在913日举办了中国土壤学会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环境微塑料与健康风险”专家线上科普讲座。

塑料制品由于轻便、弹性好和耐用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然而,大量塑料垃圾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大气、土壤环境之中。其中,长度或宽度小于5mm的塑料颗粒或纤维,即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其因粒径小,性质稳定,难降解,已成为地球系统功能的重大威胁之一。地球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环境微塑料污染的现状不容乐观,微塑料已对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

本次科普日活动,我会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施华宏教授、南开大学汪磊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研究员3位专家围绕主题,从海洋、大气和土壤三个角度介绍微塑料与健康风险。

讲座由我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主任骆永明研究员主持,腾讯会议室和直播间共计600多人参加了讲座。

施华宏教授讲座简介:大量塑料垃圾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环境中,海洋几乎成了一个“塑料世界”。其中,微塑料这一“新”的问题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已成为近年来重要的全球性环境科学问题。报告重点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海洋微塑料的概念、理化特征、来源和形成过程等;(2)生物对海洋微塑料的摄食特性及潜在的生态影响;(3)海产品中的微塑料污染及人体饮食暴露风险。

汪磊教授讲座简介:微塑料在大气环境中广泛存在,飘尘、降尘和室内外灰尘中均可检测到塑料聚合物微塑料。这些微塑料可通过呼吸和经口暴露被生物和人体摄入。大多数微塑料会经消化道排出体外,但纳米颗粒也被发现具有进入内循环的风险。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证实,高剂量的塑料微颗粒暴露可能导致多种毒性效应。除此之外,塑料颗粒载带的化学污染物,以及微塑料对环境和生物体内微生物群落的潜在影响,也可能导致生态与健康风险的发生。

骆永明研究员讲座简介:陆地是微塑料产生的源,也是重要的汇。每年人类活动释放到土壤中的微塑料可能是海洋的4-23倍。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和兴起的研究热点。今年我国已将微塑料纳入环境新污染物之列,开始加以管控。相对于水环境,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明显滞后与缺乏。本讲座着重介绍了(1)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与特征;(2)在土壤中微塑料的破碎和表面变化;(3)土壤中微塑料对生物生长行为的影响与生态系统健康风险;(4)土壤中微塑料的作物吸收与食物链健康风险。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与重点内容,为深入认识土壤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生态环境及健康风险提供了资讯和参考。

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内容丰富而精彩,参会公众积极提问,专家耐心回答。这次活动不仅让公众了解到微塑料这类环境新污染物的相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公众的健康环保意识,倡导公众减少对塑料产品的需求量,减少或弃用塑料产品,树立环保理念,使用环保材料,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为创建我们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讲座专家简介:

施华宏,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导,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杂志副主编(2020-),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杂志编委(2021-)。2003年7月毕业于暨南大学水生生物学专业,博士期间主要开展中国沿海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及其对有机锡污染的生物监测研究;2003-2005年,南京大学博士后,主要开展甲状腺激素干扰物对水生生物的微观致毒机理研究;2005年6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工作,2008年和2015年分别在威斯康辛大学和北卡莱罗州立大学从事2年的访问学者研究。2014年以来开始从事海洋微纳米塑料分析方法、环境行为和生态健康风险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和其他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科研论文160余篇,共同主编专著1部,连续2年(2020、2021)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汪磊,理学博士,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系系主任,“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新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暴露。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等科研项目20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曾获得海洋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首届全国环境化学青年奖。获得国家基金委优青基金项目、天津市杰青项目,入选天津市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并担任国际期刊Eco-Environment & Health和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副主编、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编委、中国土壤学会微塑料工作组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地学分会、环境化学分会委员。

骆永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二级),中国科学院大学核心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土壤污染过程与修复等研究工作。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入选者;科技部国家中长期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组组长、“十四五”环境专题组成员,生态环境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基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农村部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联合攻关技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专家组首席科学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环境微塑料工作组主任,国际植物技术学会副主席,未来地球-海岸带国际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为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为科技部“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重大项目等首席科学家。为第一、二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主席、第一届至第五届土壤污染与修复(SOILREM)国际会议主席、第一至第四届场地修复(SITEREM)国际研讨会主席。在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中英文专著20余部。荣获省部级科技奖一、二等奖4项。被授予中国土壤学会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党员、江苏省劳动模范奖章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