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25-86881000
邮箱:sssc@issas.ac.cn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创优路298号
为庆祝第八个世界土壤日的到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土壤学会和江苏省土壤学会共同举办了世界土壤日庆祝活动, 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命名的“南土所星”(ISSCAS)命名发布仪式在12月5日隆重举行。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吴雪峰副台长、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主任赵海斌研究员等嘉宾出席命名发布仪式,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数百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线下活动。庆祝活动由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颜晓元研究员主持,活动全程线上直播。
紫金山天文台吴雪峰副台长宣读了“南土所星”命名公报和证书,他宣布: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530721号的小行星正式誉名为“南土所星”,刊布于世,永载史册。赵海斌主任介绍了“南土所星”基本情况。该星是2007年9月11日,由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51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3.72年。
仪式嘉宾为研究所颁发国际命名公报、命名证书、星照片及软件光盘,并同沈仁芳所长、张佳宝院士共同为“南土所星”铜牌揭幕。
沈仁芳所长在致辞中向所有参与“南土所星”发现和命名的科学家们表示崇高敬意,向紫金山天文台以及专家领导给予南京土壤所的盛大荣耀表示衷心感谢。“南土所星”的顺利命名,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土壤所和土壤所人科学精神和科学成就的高度肯定,他强调,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是首个拥有小行星命名的土壤学研究机构,“南土所星”的命名是对全体土壤所人和土壤科研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面向未来,研究所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要求,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美丽中国等重大战略需求,在继续植根祖国大地的同时,仰望星空,向“南土所星”表征的土壤科学的深度和广度挺进,聚焦科技创新主责主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南土所星”的命名发布是今年世界土壤日的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国际土壤联合会主席Laura Bertha Reyes Sanchez与会场连线,送上了来自大洋彼岸的祝福,她还专门为活动录制了视频,祝贺世界土壤日庆祝活动和“南土所星”的命名发布仪式。
张佳宝院士在致辞中强调,土壤是自然系统的重要组成,也是人类福祉的重要贡献者。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土壤健康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进行合理的、可持续的土壤资源管理,做到守护土地、珍爱土壤!当今世界,人口在增长,城市在扩张,气候在变化,我们迫切需要健康的土壤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支撑。在世界土壤日之际,呼吁全球公众更多关注影响土壤健康的紧迫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土壤安全。
在随后举行的世界土壤日学术交流活动中,南京土壤研究所杨劲松研究员结合今年世界土壤日主题,作了题为“盐碱地治理利用与土壤盐渍化防控研究的进展与展望”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国内外在盐渍化防治和盐渍土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和近年来在盐碱地生态治理与盐碱农田氮磷养分增效方面的研究进展。他建议要注重解决土壤-水体-生物体系的水盐过程及其精细调控机制、土壤盐渍化与区域生态的互作与协调机制等科学问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重视耐盐碱作物种植在盐碱地开发利用中的重要作用,拓展耐盐碱植物的适生种植来开发利用盐碱地的技术,结合盐碱地生态治理等综合技术的应用,更好地支撑粮食产能的提升和耕地保护。
南京土壤研究所颜晓元研究员作了题为“‘双碳’背景下的农业与碳中和”的学术报告。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与被影响者,聚焦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发掘土壤碳库减排增汇潜力,对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颜晓元研究员报告中提出“农业是重要、稳定的碳排放源,随着清洁能源替代,其比例将增加。常规措施具有比较大的固碳减排潜力,但不足以完全实现碳中和,常规措施+生物炭+能源捕获模式有实现净零排放的潜力”。
吴雪峰副台长宣读“南土所星”命名公报和证书
赵海斌主任介绍“南土所星”基本情况
“南土所星”揭幕
颁发国际命名公报、命名证书
沈仁芳所长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致辞
国际土壤联合会主席Laura Bertha Reyes Sanchez与会场连线并致辞
张佳宝院士致辞
南京土壤研究所杨劲松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南京土壤研究所颜晓元研究员作学术报告